编号 184
神的圣言
(版本4.0
19961214-20000624-20110625-20110823-20180512-20200427)
一些团体遵循犹太教历法及《圣经》规定的年度圣日日期,是因为赫伯特·阿姆斯特朗(Herbert Armstrong)认为,犹太人对这些日期的确定拥有唯一的权威。他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他在《圣经》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历法的明确记载。此外,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到犹太人是“神的圣言”的托管者,阿姆斯特朗据此推测,这其中包括了历法的确定权。本文将探讨这些所谓的“神的圣言”。
上帝的基督教会
电子邮件: secretary@ccg.org
(版权所有 © 1996, 1998, 2011, 2018, 2020 Wade Cox)
(翻译 2025)
本文只可在未经任何删改的情形下允许自由复制和散发。出版者的名字和地址以及版权通告必须包含在内。不可对收得散发副本者索取费用。在评论性文章和论述中所作的简短引述不侵犯版权。
从互联网页可取得此文:
http://www.logon.org and http://www.ccg.org
神的圣言
神拣选祂的仆人向人类传达祂的话语。启示的传承从亚当开始,经由众先祖传至挪亚,
再到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神拣选并建立一个民族,通过他们铭刻祂的律法,并借此启示祂的救赎计划。
这个体系是通过信心得以启示并践行的(希伯来书 11:1-40)。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希伯来书 11:2)。亚伯因信献上比该隐更蒙悦纳的祭物。以诺因信蒙神喜悦,被接去,不至于见死(希伯来书 11:5)。神借着信与列祖交往,并借摩西颁布律法。摩西之所以得救,是因他的父母因着信,并不怕王命(希伯来书 11:23)。摩西因信,宁愿与神的子民一同受苦,不愿称为法老女儿的儿子。他因信离开埃及,坚定忍耐,如同看见那位不可见的神的使者。
因着信,百姓和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邦人走过红海,而敌人却被淹没了。因着信,他们进入应许之地。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希伯来书11:29-30)。因着信,士师与先知们征服列国、施行了公义、承受了应许、堵住狮子的口、熄灭了烈火、逃避了刀剑,从软弱中得着力量,在战场上刚强,击退外敌。因着信,妇女们得回了自己的亲人复活;有人宁受酷刑而不肯逃脱,好使自己得着更美的复活。还有人遭受讥笑、鞭打,甚至锁链和监禁。他们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被刀剑杀害,身披兽皮,贫困、受压迫
、被虐待。他们漂泊于旷野、山岭、洞穴与地穴之中,世界不配拥有他们。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
,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希伯来书11:39-40)。
神借着列祖和先知说话,将祂的律法、祂的诫命和祂的计划赐给他们,然而他们并未得着应许,唯有通过我们、与我们同在,他们才能得以完全。
教会领受了圣灵,并承担了教会的长老职分
,带领信徒。因此列祖和先知的成全乃是借着教会实现的。《圣经》,尤其是律法,是神的圣言(the oracles of God)。这些圣言是借着先知赐给神的子民的,而这些先知皆出自以色列。神的圣言在第一阶段的启示
,止于先知以斯拉和尼希米,旧约至此完成
。从旧约启示的终结阶段起,神保持沉默,直到祂借着祂的使者向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说话(路加福音 1:5-30)。
神曾借着祂的仆人但以理预言了有关圣殿建造的受膏者。在但以理书9:25中,英王钦定版(KJV)将“受膏者”误译为“弥赛亚”,从而使经文的原意被模糊。然而,这段经文实际上提到了两位受膏者:一位在七个七(
即七个安息年周期)之后,另一位在六十二个七之后。这一时间框架对应于圣殿的建造及其作为神圣器皿的终结。但以理书9:25-27记载:
25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时候,必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正在艰难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 26过了六十二个七,那(或作“有”)受膏者必被剪除,一无所有;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
。 27一七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那行毁坏可憎的(或作“使地荒凉的”)如飞而来,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或作“倾在那荒凉之地”),直到所定的结局。”(和合本)
请注意,原文中提到的七个七(即七个安息年周期)是从下令建造圣殿到受膏者的出现
。“受膏者”一词原本指弥赛亚,因此也适用于耶稣基督(“基督”是希腊语,意为“
受膏者”),但在此处,它实际上指的是尼希米。尼希米在犹太历史中被视为“第二个摩西”,因为他恢复了律法和见证,并最终确定了正典。他的工作标志着旧约的完成。
圣殿的建造并非始于大流士一世(Darius I)或大流士·希斯塔斯佩斯(Darius Hystaspes),而是始于大流士二世(Darius II)。亚达薛西一世(Artaxerxes I)曾下令暂停圣殿工程(以斯拉记 4:23-24)。直到大流士二世在位的第二年,工程才得以重启(以斯拉记 4:24 至 6:12),并于其第六年完工(以斯拉记 6:13-15)。
从大流士二世颁布重建圣殿的法令,到亚达薛西二世(而非一般认为的亚达薛西一世)为尼希米提供资源的那一年,正好经历了七个七(即七个安息年周期)。
这一时期见证了《旧约正典》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圣殿重建工程的完成。在旧约最后一位先知的见证下,律法得以复兴,而他也是旧约体系中的最后一位受膏者。
圣殿的建造顺序及其历史在论文约拿神迹和神殿重建的历史(编号013)中已有详细论述。
但以理书 9:25-27 提到的下一位“受膏者
”,是指六十二个七(即六十二个安息年周期)之后的那位。因此,七个七加上六十二个七,共计六十九个七,这一时期在公元63年结束。“被剪除但非为自己”的受膏者,指的是耶路撒冷的主教雅各,他是耶稣基督的兄弟。他在公元63年因信仰殉道,从这一年起,最后的七年(即最后一周)开始,最终导致圣殿的毁灭。七十个七的终结,正好与犹大被给予的四十年悔改期相吻合。然而
,犹大并未悔改,反而在这最后的七年里,大祭司们为争夺权力在街头爆发激烈冲突,整个宗教体系已彻底腐败。
从公元63/64年起,教会开始离开耶路撒冷
,前往佩拉(Pella)及更远的地方。当时的祭司阶层和整个民族已彻底腐败,神开始毁灭犹大,并将其陷入被掳之境。从公元70年尼散月(Nisan)初一起,耶路撒冷被围困;到公元71年尼散月初一,圣殿和全城被毁灭。这场毁灭正好发生在基督受难四十年后的公元30年。根据“一年对一天”的原则,这一时期与尼尼微所受的警告相对应。尼尼微悔改了,而犹大却没有。基督曾说,尼尼微人在复活时将起来定犹大人的罪,因为他们曾听从约拿的传道而悔改,而犹大人面对比约拿更伟大的存在,却仍不悔改(马太福音12:38-41)。“约拿神迹”与基督事工的关系同样是按“一年对一天”的原则建立的
。然而,这种关系被弥赛亚事工持续三年半的错误教导所掩盖,这种误解完全源于对但以理书9:25-27的错误理解。此外,“分割的七年”神学理论也是一种虚假预言,它既没有历史依据,也与事实不符。从大流士二世颁布重建圣殿的法令开始,到公元70年圣殿被毁,这期间的七十个七(年)涉及《旧约正典》的最终确立,以及受膏者尼希米推动的律法复兴。这一时期也标志着犹大和圣殿的恩典时期在公元63-70年间正式结束。犹大被掳,其权柄被彻底剥夺。
公元 63/64 年至 70 年的这七年周期,也映射了末世各国的衰落。这一观点可从耶利哥(Jericho)的陷落中看到(参见耶利哥的沦亡(编号142);另见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一部分
兽之帝国(编号299A)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二部分:娼妓与野兽(编号299B)。类似的寓意也体现在“约拿的神迹”与“七十个七的周期”中。这些神迹或预言具有深远的影响,涉及以色列和犹大整个祭司体系及国家权柄的运作。权柄的转移已彻底完成,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从以色列转移至教会。因此,犹太教的权威人士支持对但以理书 9:25
-27 的误解所衍生出的“七十个七”错误教义,甚至在圣殿建造的记载中采用此错误说法,而无视《以斯拉记》的明确指示。《以斯拉续篇上卷》(1 Esdras)似乎是为了支持这种误解而撰写,但它从未被纳入正典。犹大人深知,这一错误教导掩盖了“约拿的神迹”的真正意义,也掩盖了他们被差派了一位神的先知这一事实,实际上,这是神所能派遣的最伟大的使者。然而,他们杀害了他,并因此而遭到毁灭。无论犹大是否承认基督是弥赛亚,这都无法改变他作为神先知的事实。施洗约翰与基督作为针对犹大的两位见证人,他们的传道时间与约拿所预示的时间按照“一年对应一天”的原则计算。神
给予犹大的悔改期限,与尼尼微所获得的期限相同,也是按照“一年对应一天”的原则计算。然而,祭司和整个民族并未悔改,因此他们遭到了毁灭。重建圣殿的真实历史及“七十个七”(the seventy weeks
of years)的预言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无可推诿。然而,犹太教与三位一体派基督教借助这一错误理论掩盖了历史的真实。近年来,上帝的教会助长了虚假预言的传播,违背了圣经的明确教导,阻碍了犹大和以色列的归信,从而导致真理受挫。
以色列的权柄
耶稣基督在西奈山将律法赐给摩西(参见西奈的五旬节(编号115))。在颁布律法的同时,他也为以色列建立了一个治理体系。这一体系通过一个由七十人组成的议会运作,被称为“长老会”或“公会”(Sanhedrin
)。在此之前,以色列在埃及已有长老的存在(出埃及记 3:16-18;4:29;12:21;17:5
-6)。
以色列首次行使审判权是在出埃及之后。米甸祭司、摩西的岳父叶忒罗(Jethro)为长老们献祭,次日摩西坐堂审判。叶忒罗随后向摩西建议,审判的职责应交给下属。这一建议通过长老们得以实施。从那时起,以色列的长老会议正式行使审判权,并逐渐发展为公会(Sanhedrin)。
根据出埃及记 24:1、9,长老们被召集为一个由七十人组成的议会。这七十人同时有拿答和亚比户陪同,因此实际人数为七十二人
。这一人数在以色列中是固定的。尽管传统上多以“七十人”称之,但实际人数常超过七十。根据出埃及记以及路加福音 10:1、17
,可以看出其人数为七十[二](希腊文本作 hebdomekonta [duo])。
出埃及记 24:1-18 1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和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我这里来,远远的下拜。 2 惟独你可以亲近耶和华;他们却不可亲近;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来。 3 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众百姓齐声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4 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清早起来,在山下筑一座坛,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十二根柱子, 5 又打发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献燔祭,又向耶和华献牛为平安祭。 6 摩西将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灑在坛上; 7 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他们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 8 摩西将血灑在百姓身上
,说:你看!这是立约的血,是耶和华按这一切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9 摩西、亚伦、拿答、亚比户,并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 10 他们看见以色列的 神,他脚下彷彿有平鋪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 11 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 神;他们又吃又喝。 12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我要将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命赐给你,使你可以教训百姓。 13 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起来,上了 神的山。 14 摩西对长老说
:你们在这里等着,等到我们再回来,有亚伦、户珥与你们同在。凡有争讼的,都可以就近他们去。 15 摩西上山,有云彩把山遮盖。 16 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乃山;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他从云中召摩西。 17 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 18 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昼夜。(和合本)
因此,在律法颁布之前,七十位长老已经被设立,以便与摩西一同行使审判权。他们在可拉(Korah)和大坍(Dathan)事件中与摩西一同执行审判(民数记 16:25)。随后,摩西从西奈山领受了律法。至此,神的圣言的权柄在以色列中得以确立,并交托给他们管理。
以色列的长老们负责在赎罪祭的公牛上按手
,为会众因违反律法而得洁净(利未记 4:13
-21)。此举象征着,尽管只有大祭司能进入至圣所,但律法的责任仍由这七十位长老承担。此外,这七十位长老也参与并负责祭司职分的奉献和圣别(利未记 9:1及以下)。
长老们领受了耶和华的灵,这灵曾赐予摩西并使他成圣,如今也用来将他们分别出来,献身于神的事工。
民数记 11:16-17 16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里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 17 我要在那里降临
,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和合本)
我们看到,这一过程还涉及七十二人,其中包括伊利达(Eldad)和米达(Medad),他们留在营中并在那里发出预言。因此,主将“七十二”这一象征意义赋予了以色列,并表明他特别保留了其中的两位作为先知。然而,从最早的例证来看,“七十”一直被理解为“七十加二”。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权柄的基础源自议会,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诗篇》中提到的天庭会议。地上的帐幕不过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象(希伯来书8:5)。
民数记 11:24-26 24 摩西出去,将耶和华的话告诉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长老中七十个人来,使他们站在会幕的四围。 25 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灵停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 26 但有两个人仍在营里,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本是在那些被录的人中,却没有到会幕那里去。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和合本)
因此,摩西在圣灵中的权柄由七十人公会共同持有并分享。他们与摩西和大祭司一起,代表了神和作为大祭司的基督,以及天上的公义之埃洛希姆(Elohim of Justice)的议会。这同样预示了基督与教会之间即将建立的关系。教会是承载救恩的工具,因为正如我们所见,始祖和先知不能单凭信仰而得救,而是必须与我们共同得救。因此,教会的权柄是圣灵中的神力,这是弥赛亚奉神之名赐予教会的,并通过他所按立的七十人而确立(路加福音 10:1,17)。
教会的权柄
上述犹太公会分享圣灵的过程,反映了教会与耶稣基督及神之间的关系。那停留在基督身上的圣灵,同样赐予了那些蒙拣选、被按立并分别为圣的人,即路加福音 10:1,17中提到的七十人。
路加福音 10:1-20 1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2 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3 你们去罢!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 4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
。 5 无论进那一家,先要说:愿这一家平安。 6 那里若有当得平安的人(当得平安的人:原文是平安之子),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不然,就归与你们了。 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8 无论进那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甚么,你们就吃甚么。9 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神的国临近你们了
。 10 无论进那一城,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去, 11 说:就是你们城里的尘土黏在我们的脚上,我们也当着你们擦去。虽然如此,你们该知道神的国临近了。 12 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13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14 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15 迦百农阿,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
:你将要升到天上么),将来必推下阴间。 16 又对门徒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
17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的回来,说:主阿!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18 耶稣对他们说
: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象闪电一样。 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甚么能害你们。 20 然而
,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和合本)
这七十[二]人被设立于教会之中,使他们在两千年间,或在末后的日子里,每年轮替组成一个议会,并与先知们共同构成144,000人的总数(参见论文神的收成,月朔的献祭和14万4千人(编号120))。圣灵是使所有蒙拣选者成为神的儿子,并与天上的神圣群体合一的力量(参见论文与父同体(编号081)和论不朽(编号165))。凭借这股力量,这七十人获得了对抗恶魔的权柄,并掌管涉及神国的世界体系。因此,随着这项权柄的转移,神的圣言便托付给了教会。
基督按立这七十人的举动具有特殊的预言意义,并象征着权柄的转移。这一实质性的权力交接与“约拿的神迹” 密切相关。在公元30年至70年的四十年间,犹大和祭司体系的权柄被彻底废除。这一权柄与权力的转移,可从大祭司斯切瓦(Sceva)的七个儿子的事件中得到印证。这一事件正是为了表明,教会的权柄已取代犹大和利未的祭司职分,并且扩展至最高层级。
使徒行传 19:11-17 11 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12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13 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
,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14 做这事的
,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15 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16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
,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17 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和合本)
权柄的有效转移始于按立仪式。然而,犹大被给予了四十年的悔改机会,却未悔改。如果当时犹大悔改,会发生什么?答案很简单
:他们将参与承载神的奥秘,祭司职分也会扩展至利未氏族。正如预言所述,当他们在末世悔改时,这一扩展将会实现。神的圣言已经转移给了教会,这一点可以从使徒们的言论中看出。在教会建立之前,神的圣言一直由犹大支派保管。使徒保罗在谈及神的圣言时,也承认了这一事实。
在新约圣经中提到“神的圣言”时,希腊文采用的是复数形式(见使徒行传7:38;罗马书3:2;希伯来书5:12;彼得前书4:11;另参见《阿里斯提亚书》177;斐洛(Philo)的《致该犹书》Legation to Caius 31)。旧约中,“神的圣言”一词出现十五次,且为单数形式,源自希伯来语“dabar”,意为“神的话”,也因此引申为至圣所,因为在那里可以听到耶和华的话。
“神的话”(oracle)或“话语”(dabar)一词首次出现在撒母耳记下16:23(其他出现的地方有列王纪上6:5, 16, 19, 20,
22, 23, 31; 8:6, 8; 历代志下3:16; 4:20; 5:7, 9; 诗篇28:2)。从这处经文可见,它与预言有关。我们知道,从尼希米到弥赛亚的这段时期,预言已经停止。关于弥赛亚的最后一次预言,是那一年大祭司关于他死亡所说的话
。在弥赛亚死后,除了通过教会之外,没有任何记录显示神通过犹大说话。在列王纪上6:5中,“神的圣言”被单独提及,与圣殿区分开来。殿内的房间建在圣殿及圣言周围。因此,可以推测至圣所被称为“神的圣言”(尤其见列王纪上6:16, 19, 20)。这可能源于律法被存放在那里,并且神通过预言在那里显现。至圣所是一个边长二十肘的立方体(参见列王纪上6:20)。在新约中,它被称为 “naos”,特指教会,而我们就是这座“naos”(圣殿)。
哥林多前书 3:1717 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和合本)
因此,教会就是“圣所”(naos)或至圣所
,也是神的圣言之所。神的圣言在公元30年的五旬节转移至教会。因此,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保罗所指的“神的圣言”
。司提反(Stephen)曾说,神的圣言是通过那位在西奈山赐下律法的天使交托给摩西和列祖的。我们从基督自己的见证(约翰福音 8:58)得知,那位对摩西说话的正是基督。他将“神的圣言”托付给了以色列的长老,而非专门赐予犹大。犹大之所以承接了神的圣言,仅仅是因为以色列被掳,以及尼希米时代的复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准确理解保罗在罗马书3:2中的评论。
罗马书 3:1-3 1 这样说来,犹太人有甚么长处
?割礼有甚么益处呢?2 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神的圣言交託他们。 3 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么?(和合本)
犹大支派内部也存在派别纷争,他们对神的圣言有不同的解读。撒都该人(Sadducees)掌管圣殿,占据摩西的位分,因此在他们行使权柄时,人们必须服从他们(马太福音 23:2)。法利赛人(Pharisees)与撒都该人共同负责律法的裁决,但不管理圣殿,唯一的例外是在亚历山德拉女王(Queen Alexandra)统治的九年间。撒玛利亚人(Samaritans)和撒都该人一样,拒绝接受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诠释,尤其是在历法的制定上。由于新月的日期常被错误推迟,撒玛利亚人便在较早、正确的日期点燃自己的烽火。
不仅是犹太人,以色列人也得到了这约。犹
大只是暂时受托保管神的圣言,并非永久拥有。保罗在这里并非强调他们仍持有任何权柄,而只是指出他们曾经的地位,并可能在未来归信神永恒的信仰。其他经文也印证了神的圣言如今属于教会的观点。教会才是神的圣言的传承者,这一职分已不再属于犹大
。
希伯来书 5 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6 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7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8 他虽然为儿子
,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9 他既得以完全
,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10 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 11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 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乾粮的人。 13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14 惟独长大成人的纔能吃乾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和合本)
《启示录》是神通过耶稣基督赐给教会的,并由约翰记录下来。这是教会独有的职责。许多人试图将《启示录》从《圣经》中删除(参见论文圣经(编号164))。犹太人完全不接受它,因此不能被视为持有神的圣言。教会接受了神的圣言,作为源自我们大祭司的另一种祭司体系的一部分。基督并未自封为大祭司,而是在他成为人的时候(即他肉身的日子),流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神祷告祈求,而神垂听了他的祈求。他虽为神之子,却因所受的苦难学会了顺从,并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为大祭司。按定义,大祭司属于一个祭司体系。因此,这一祭司的职分也赐给了选民,正如基督所持有的那样,无始无终,不受血统、家谱、母亲或父亲的限制,被立为君王和祭司,直到永远(希伯来书 7:3;启示录 5:10)。
启示录 5:9-10 9 他们唱新歌,说: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
10 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和合本)
Revelation
5:10 and
hast made them a kingdom and priests to our God, and they shall reign on
earth." (RSV)
Revelation 5:10 And hast made us unto our
God kings and priests; and we shall reign on the earth. (KJV)
《钦定版圣经》(KJV)在这段经文中的翻译是不准确的,似乎有意掩盖这一事实。作为大祭司,基督必然隶属于一个祭司体系,而这个祭司体系被赋予了管理和教导神圣言的职责。
希伯来书 5:12-14 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乾粮的人。 13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14 惟独长大成人的纔能吃乾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和合本)
彼得前书 4:11 11 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事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和合本)
因此,神的圣言被交付给教会,而《希伯来书》的作者也理解并认可这一事实。如果《希伯来书》的作者不是保罗,那么此书的权威至少来自于他,而起草者必定是其事工团队中的一员,彼得对此亦持相同看法。因此,凭借基督的权柄,并由使徒彼得和保罗的见证,我们可以看到这项责任已转移至教会。
关于神的圣言的错误论断
关于神的圣言归于犹大的说法,存在许多错误的断言。这些论断通常来自那些试图为使用希勒尔历(Hillel calendar)来遵守旧约中的圣日进行辩护的人。由于大多数主流基督教并不遵守这些节日,因此这一争论在他们中间并不存在。事实上,若有人声称犹太人对神的圣言负有责任,这种说法只会被嘲笑,因为犹太人不承认新约,因此新约不被视为《圣经》的一部分。对于任何理性的基督徒来说,这一主张是荒谬的,因此根本不会被提出。另一方面,上帝教会中的犹太化者(Judaisers)基于一系列错误的前提来为希勒尔历辩护。然而,希勒尔历本身并不属于神的圣言,它是在公元358年确立的,远
远晚于犹太权威的丧失。因此,主流教会从未采用希勒尔历来确定尼散月(Nisan),以计算复活节日期。早在希勒尔二世之前的几个世纪,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而这些较晚出现的拉比决定被认为是错误且无关紧要的。
《旧约正典》的确定
另一个错误的前提是,《旧约正典》直到雅姆尼亚(Jamnia)会议才最终定案。犹太人或犹太化基督徒提出此观点,作为证据,以论证即便圣殿被毁、犹太民族散居后,犹太人仍然拥有确定《圣经正典》的权柄。根据舒勒(E Schurer)的记载,雅姆尼亚(亦称雅弗内 Yavneh)原是萨洛米一世(Salome I)遗赠给希律一世(Herod I)的城市。但在她去世后,这座城市传给了罗马皇后利维娅(Livia),而在利维娅去世后,它似乎成为了提庇留(Tiberius)的私人领地。
舒勒认为,雅姆尼亚的犹太人口占多数,导致当地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摩擦不断,这促使罗马皇帝韦斯帕先(Vespasian)不得不两次派兵驻守(E. Schurer,《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民族史》,卷一,第 333 页;卷二,第 110 页)。在卡利古拉(Caligula)时期,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同上,卷一,第 394 页)。直到亚历山大·詹尼厄斯(Alexander Jannaeus)统治时期,雅姆尼亚才被并入犹太领土。此前,庞培(Pompey)曾将其从犹太版图中分离,而加比尼乌斯(Gabinius)后来又重建了这座城市(同上,卷二,第 110 页)。在韦斯帕先起义期间,雅姆尼亚被攻占(同上,卷一,第 498 页;卷二,第 110 页)。公元70年,圣殿和耶路撒冷被毁后,雅姆尼亚成为犹太学术的中心(同上,卷一,第 521 页)。由于犹太人占多数,这座城市在圣殿被毁后成为犹太活动与学术的核心。雅姆尼亚的学院后来发展为犹太人的最高宗教法庭(同上,卷一,第 525-526 页)。在公元70年,随着圣殿的毁灭,约拿神迹的结束,神移除了犹太人的宗教权柄。雅姆尼亚的建立
,正是犹太人试图重建其宗教权威的尝试。
旧约是神与犹太人所立的约,而“犹太人”这一术语在广义上似乎也包括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同样属于神的约(哥林多后书 3:14;希伯来书 9:15;另见论文神的约(编号152))。耶利米书31:31中所应许的新约,被扩展到外邦人,与基督徒所立(哥林多前书 11:25;哥林多后书 3:6;希伯来书 8:6-13;10:16-17;参见路加福音 22:20)。
《旧约正典》直到公元前321年,在尼希米复兴犹太国之后,才最终确立,当时正值亚达薛西二世统治时期。在此之前,它被视为一部包含历史与预言书卷的尊崇文集。世俗的犹太历史学者及圣经批评学派认为,《旧约正典》在早期并不是固定不变。只有《妥拉》(Torah)在公元前621年起逐步被认定为神所默示的圣书,并在公元前400年正式从其他四卷书中分离。《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于公元前400年从《摩西五经》中分离出来,一度被视为历史书卷(从巴比伦被掳时期开始)
。(参见《圣经口译词典》(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卷一,《旧约正典》条目,第507页
)。
现代学者认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直到尼希米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重建了整个体系。许多编辑和注释为理解正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大多数学者认为,到公元前 300 至 250 年间,《旧约正典》已基本确立,这被视为在《撒母耳记》和《列王记
》被改写为《历代志上》和《历代志下》之后完成的(同上)。R. H.斐弗(Pfeiffer) 在其著作中列举了《撒母耳记》、《列王记
》与《历代志》之间的矛盾(同上)。在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年之间,犹太会堂的崇拜中已明显出现了先知经典的朗读(即《先知书选段》,haphtarah),相关记载见于路加福音4:16-19、使徒行传13:15(参见《麦吉拉篇》4:1-2;同上,第509页)。
传统上,《圣录》(ketubbim,即希伯来圣经中的“著作”部分)在逾越节、五旬节和亚伯月九日(纪念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的毁灭)时被诵读。这部分经典最终由以斯拉-尼希米(Ezra-Nehemiah)编订并固定下来。斐弗指出,普遍认为以斯拉去世后,预言时代随之终结,当时大公会(Great Synagogue
)收集并整理了所有经文。因此,任何晚于以斯拉或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所著的书,均不被视为受神启示的经典(同上)。根据《Seder Olam Rabba》第30章,犹太编年史将以斯拉的时代与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视为相当。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生)约于公元前326年远征印度,并于公元前323年去世。因此,《以斯拉记》中提及的“亚达薛西”应指亚达薛西二世,而非亚达薛西一世。此外,从这一记载可以推断,《旧约正典》在公元前323-321年间已定案。在托勒密二世·菲拉德尔弗斯(Ptolemy
Philadelphus,公元前283-246年)统治时期,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即后来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LXX)。据称,翻译工作由七十二位学者(每个支派六人)在七十二天内完成(Schurer,卷二,第312页;卷三,第474-476页,第677-679页)
。事实上,即便在此处,所谓的“七十士”实际上是七十二人。公元130年,犹太学者阿基巴(R. Akiba)谴责七十士译本,并改用亚居拉(Aquila)译本。这一事实表明,基督教会拥有权威,而非继承自犹太教。
布伦顿(Brenton)在其对七十士译本的翻译中认为,拉比当局用亚居拉译本取代了七十士译本的原文,因为亚居拉译本更贴近希伯来原文的表达。他认为,此举旨在否定基督徒所引用的七十士译本经文,从而削弱其对基督地位的支持。布伦顿还指出,出埃及记28:23-28中提到的大祭司胸牌,在《康普鲁顿》(Complutensian)手抄本中被译为“神的圣言”(oracle),但在梵蒂冈手抄本和亚历山大(Alexandrine)手抄本中则未作此译。这个词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胸牌象征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审判中心,而这正是至圣所在其与神关系中的核心焦点。
在《旧约正典》确立后,仍有一些书卷未被认可为正典。这些书卷包括《马加比传》、《犹滴传》、《多比传》等,它们被归类为次经,因此得名“次经”(Apocrypha)。曾有人试图将这些书卷纳入或承认为犹太正典
,这最终促成了雅姆尼亚会议的召开。在教会撤离耶路撒冷并且城池陷落后,教会开始编纂自己的重要著作或《圣经》译本。《圣经》的大部分书卷均由教会译者翻译,而这些译者大多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希伯来人。
亚居拉(Aquila)、西马库斯(Symmachus)和狄奥多顿(Theodotion)对《圣经》进行了希腊文翻译,以取代七十士译本。西马库斯能够阅读希伯来文本,但他本人并非犹太人。根据尤西比乌斯(Eusebius)在《教会史》(《教会史》卷六,第17章)中的记载,他是一位以便尼派(Ebionite)基督徒
。这一分类或许可以适用于整个早期教会,因为后人不断发现他们的著作。据称,亚居拉和狄奥多顿是犹太教的改宗者。亚居拉来自本都(Pontus,见使徒行传18:2),爱比法纽(Epiphanius)则认为他来自锡诺普(Sinope,见Schurer,卷三,第494页)。拉比传统(《耶路撒冷塔木德·基杜申》59a)记载,他活跃于公元2世纪初,与拉比以利以谢(R. Eliezer)、约书亚(R. Joshua)和阿基巴(R. Akiba)同时代。据耶柔米(Jerome)记载(同上,第495),
亚居拉曾出版过两个版本的译本。他被认为是阿基巴的弟子,并以极其严谨、注重细节的翻译风格著称。他的译本得到犹太教权威拉比的认可。亚居拉的译本被保存在奥利金(Origen)的《六经合编》(Hexapla)中,并被其他教父广泛引用。他们主要使用凯撒利亚(Caesarea)帕姆菲勒(Pamphilus)
图书馆的《六经合编》原版,部分内容也通过《六经合编》版七十士译本(Hexaplic LXX)的旁注得以流传。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断发现更多该译本的残片。亚居拉通常被认为与昂克洛斯(Onkelos)是同一人,即摩西五经阿拉姆语《塔古姆》(Targum)的编译者(Schurer,同上,第496页)。梅尔卡蒂(Mercati)曾发现一份六世纪的手稿,其中包含约150节诗篇的《六经合编》文本,包括亚居拉的译本。此外,在开罗犹太教堂的文献库(Genizah)中,人们还发现了一种希伯来-希腊对照本(上行为希伯来文,下行为希腊文),表明这一版本在五至六世纪仍然存在(Schurer,同上)。舒勒认为,七十士译本中《传道书》的译文风格与亚居拉的翻译特点极为相似,他甚至推测,该译本可能就是出自亚居拉之手。
耶柔米(Jerome)编纂了《武加大译本》(Latin Vulgate),其希腊文本来源于现存的各种古抄本和残片。耶柔米熟悉亚居拉和狄奥多顿的作品,并指出狄奥多顿可能是一位以便尼派(Ebionite),因为他与亚居拉一样,出身于犹太家庭。然而,耶柔米也提到,只有部分人认为狄奥多顿属于以便尼派(Schurer, 同上,第499页)。耶柔米参考这些作品,整理出了一份书目,并确立了现今公认的《圣经》正典次序。
奥利金的《六列本》(Hexapla)是按列编排的。亚居拉(Aquila)的译本被放在希伯来文本旁边,似乎是因为它最接近希伯来文本
;狄奥多顿(Theodotion)的译本被按排在七十士译本旁边,原因相同;而西马库斯(Symmachus)的译本则被放在亚居拉旁边,这让舒勒感到困惑。一般认为,亚居拉的译本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狄奥多顿的译本被归于公元180-192年,即康茂德(Commodus)统治时期;而舒勒认为西马库斯的译本时间更晚。然而,爱任纽(Irenaeus)在其著作中将狄奥多顿列在亚居拉之前,但舒勒认为这与译本的年代无关(同上,第500页)。爱任纽在公元190-191年仍然在世,因此狄奥多顿的译本可能较晚完成,但也可能更早。
真正的问题在于,教会并不依赖犹太人来获取神的圣言,相反,教会在将其翻译为希腊语和亚兰语,再推广到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关《旧约正典》直到公元70年之后,即在雅姆尼亚(Jamnia)的第一次会议(约公元90年)或第二次会议(公元118年)才确立的说法,纯属虚构。这一虚构理论受到了犹太人和犹太化基督徒的支持。事实上,雅姆尼亚会议的目的是防止《便西拉智训》(Ben Sirach)等后来的次经被纳入犹太正典。然而,这些会议对教会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教会早在此之前就已承认,《旧约正典》自以斯拉时代起便已确立
。
关于雅姆尼亚会议的虚构说法被用来支持另一种谬论,即希勒尔二世于公元358年制定的历法对教会具有某种权威,而事实上,教会从未承认过这一权威,也从未拥有过这样的权威。教会早期的信仰和教导认为,《旧约正典》早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或在以斯拉去世后不久便已确立。这一观点可从德尔图良(Tertullian)、爱任纽和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的著作中得到印证(《圣经口译词典》,卷一,第514页)。
希腊人从未对神的圣言负有任何责任,也未曾参与希腊文本的确立。这是犹太化支持者为捍卫其“犹太神圣言理论”而编造的又一虚构说法。
《哈该书》的预言
某些英国以色列派人士和希勒尔体系的犹太化支持者在其论述中,对哈该书2:1-23的预言存在另一个谬误。
哈该书 2:1-23 1 七月二十一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2 你要晓谕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说:3 你们中间存留的,有谁见过这殿从前的荣耀呢?现在你们看着如何?岂不在眼中看如无有么?4 耶和华说:所罗巴伯啊,虽然如此,你当刚强!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啊
,你也当刚强!这地的百姓,你们都当刚强作工
,因为我与你们同在。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5 这是照着你们出埃及我与你们立约的话。那时
,我的灵住在你们中间,你们不要惧怕。6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7 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或译: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满了荣耀。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8 万军之耶和华说:银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 9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10 大利乌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11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要向祭司问律法, 12 说:若有人用衣襟兜圣肉,这衣襟挨着饼,或汤,或酒,或油,或别的食物,便算为圣么?祭司说:不算为圣。 13 哈该又说:若有人因摸死尸染了污秽,然后挨着这些物的哪一样,这物算污秽么?祭司说:必算污秽。 14 于是哈该说:耶和华说:这民这国,在我面前也是如此;他们手下的各样工作都是如此;他们在坛上所献的也是如此。 15 现在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耶和华的殿没有一块石头垒在石头上的光景。 16 在那一切日子,有人来到榖堆,想得二十斗,只得了十斗。有人来到酒池,想得五十桶
,只得了二十桶。 17 在你们手下的各样工作上
,我以旱风、霉烂、冰雹攻击你们,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18 你们要追想此日以前,就是从这九月二十四日起,追想到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日子。 19 仓里有榖种么?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没有结果子。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 20 这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哈该说: 21 你要告诉犹大省长所罗巴伯说:我必震动天地。 22 我必倾覆列国的宝座,除灭列邦的势力,并倾覆战车和坐在其上的。马必跌倒,骑马的败落,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杀。 23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和合本)
根据这一预言提出的命题:
。
首先,关于耶路撒冷的陷落,《哈珀圣经词典》(Harper’s Bible Dictionary)记载
,巴比伦人于公元前598年洗劫了这座城市
,并于公元前587年将其夷为平地。然而,
这两个日期都无法推算出1917年等于七个时间周期(2,520年)。前者对应的是1923年
,后者对应的是1933年。
这个过程是典型的循环推理(Circular reasoning),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点。透过对耶路撒冷解放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些事件之所以被如此编排,是为了营造一种印象,即神介入其中,以成就《哈该书》的预言,因为当时的人们确实认为这是预言的应验。然而,1917年12月9日这一日期本身是人为设定的,而这一设定随后又被用来证明该历法的权威性,而该历法本身正是基于这人为设定建立的。
1917年,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及其他盟军正在与土耳其军队及其德国辅助部队作战
,以解放圣地。根据《官方战争日记》(H.S. Gullett,《西奈和巴勒斯坦的澳大利亚帝国军》,载于《1914—1918年澳大利亚战争官方历史》卷二,安格斯与罗伯逊有限公司
,悉尼,1937年),加沙和贝尔谢巴已于191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被占领,巴勒斯坦的占领已成定局。1917年11月2日,英国首相贝尔福发布《贝尔福宣言》,宣布建立犹太家园,这是他的第一份宣言(第二份宣言涉及澳大利亚联邦在英国法律下的地位
)。耶路撒冷的占领行动直到12月才展开。军队的推进情况如下:
贝尔谢巴战役 10月31日-11月1日
特勒库韦尔费战役 11月8日
突破战发生
(西奈与巴勒斯坦
11月4日至8日) 11月6日 - 11日
大规模推进 11月8日 - 15日
沿海平原清扫行动 11月11日 - 17日
耶路撒冷推进 11月16日 - 24日
纳哈尔奥贾与艾尔布
伊杰战役 11月24日-12月1日
耶路撒冷最终攻势 12月7日
1917年12月7日,英联邦军队发起了最后的攻势。根据真正的新月,这一天实际上是基斯流月24日(希勒尔历法比实际日期晚两天开始该月)。土耳其和德国军队随即展开撤退,到1917年12月8日,耶路撒冷已被解放。步兵部队构筑战壕并稳固阵地,到12月10日,轻骑兵沿拿不鲁斯(Nablus)公路推进约八英里,并遭遇土耳其重炮的猛烈射击
。土耳其军队在约旦河谷南部坚守,试图阻止盟军渡河,以切断通往希贾兹铁路的通道
,从而限制艾伦比(Allenby)右翼的行动。
1917年12月9日并未发生任何战事,因为耶路撒冷已在7日的攻势中解放。然而,许多源自基督新教传统的美国历史著作似乎试图宣称12月9日是艾伦比进入并解放耶路撒冷的日子。事实上,艾伦比正式进入耶路撒冷的日期是1917年12月11日。他深知1908年德国皇帝威廉(William)进入耶路撒冷时的铺张排场,因此刻意选择低调步行入城,并从狭窄的老雅法门(Jaffa gate)侧门进入。雅法路两旁列队的100名士兵来自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廓尔喀、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部队。新西兰骑兵从雅法疾驰而来,以确保自治领部队得以参与。唯一的亮色来自一支身穿浅蓝色制服的法国步兵分队。这已是耶路撒冷第24次被征服军队占领(Gullett, 同上, 第523页),但1917年的这次并非发生在基斯流月24日。按照希勒尔历法,该日为基斯流月26日,而根据真正的新月计算,它实际上是基斯流月28日。我们的部队确实在基斯流月24日攻入耶路撒冷,但那是通过军事突袭完成的。这一日期基于真实的天文朔望计算,并未经过人为调整。
耶路撒冷在被占领时并未显现出明显的贫困迹象,然而城市却污秽不堪,难以形容。宗教遗物商贩与虚假宗教的传播者长期处于不洁之中(再加上土耳其士兵三年来原始的生活习惯),使这座城市充满污秽,以至于基督徒回忆自己的到访经历时无不心生恐惧(同上,第522页)。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城市面临粮食短缺,英国不得不从地中海运送物资。由于英军自南方推进的速度极快,土耳其人根本来不及破坏南部的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后来也被证明具有重要价值。在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合会主席魏茨曼博士(Doctor Weizmann)的领导下,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受英国政府授权,负责重建巴勒斯坦。这一任务旨在修复历经十八个半世纪的废墟(《战争时代的历史》,卷十五,伦敦
,1918年,第179页)。
因此,这些论断应当依据历史事实加以考察
,而不应被美国新教英国-以色列派的无关宣传所误导。
然而,我们必须记住,在这一阶段,犹大尚未蒙受祝福。认为神会在此时应验《哈该书
》的预言,却仍然留下另一项尚未实现的预言,即犹大将经历其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浩劫
,这种想法是荒谬的。自巴比伦人夷平耶路撒冷起,整整七个时间周期之后,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并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的迫害。1942年至1945年间,德国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系统化、最残酷的种族灭绝,无论对犹太民族还是任何其他民族而言,这都是史无前例的黑暗时期。若有人认为这正是神在应验《哈该书》预言时对犹大的祝福,那无疑是一种最荒谬、最扭曲的推理。如果这些事件真的标志着《哈该书》的应验,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然而,认为《哈该书》已经应验,并不具备说服力。
《但以理书》第12章
我们现在继续探讨《哈该书》是否在1917年12月应验这一前提。支持这一观点的经文之一是但以理书12:1-13。这段经文是对《但以理书》第11章的延续,涉及北方王与南方王之间的战争。其中,11:41-45的内容尤为关键。要认定1917年这一日期符合预言,必须满足一系列前提条件。首先,这一预言必须在整体上完全应验,才能进入《但以理书》第12章的范畴。
但以理书 11:41-45 41 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有许多国就被倾覆,但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 42 他必伸手攻击列国
;埃及地也不得脱离。 43 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银财宝和各样的宝物。吕彼亚人和古实人都必跟从他。 44 但从东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扰乱他,他就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 45 他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和合本)
这文本假定埃及、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一同被占领。北方的国王必须进入并控制埃及,同时占领巴勒斯坦。在此期间,他听闻来自东方和北方的消息,逐展开行动,大规模屠杀并清除众多敌人。此预言直到二战期间,即轴心国入侵非洲,随后希特勒进攻苏联,才被认为得以应验。然而,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的东北方向正对应俄罗斯中部,因此此预言似乎尚未完全实现。至于“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一节,曾有人认为其在1917年英军的军事行动中已应验,然而当时英军并未进入俄罗斯,也未展开大规模战事,仅是在伊拉克建立了一个亲西方的王国。
但以理书 12:1-13 1 那时,保佑你本国之民的天使长(原文是大君)米迦勒必站起来,并且有大艰难,从有国以来直到此时,没有这样的。你本国的民中,凡名录在册上的,必得拯救。 2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
,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 3 智慧人必发光,
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4 但以理啊,你要隐藏这话,封闭这书,直到末时。必有多人来往奔跑(或译:切心研究),知识就必增长。 5 我―但以理观看,见另有两个人站立: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 6 有一个问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说:这奇异的事到几时纔应验呢? 7 我听见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细麻衣的,向天举起左右手,指着活到永远的主起誓说:要到一载、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 8 我听见这话,却不明白,就说:我主啊,这些事的结局是怎样呢? 9 他说:但以理啊,你只管去;因为这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 10 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恶人仍必行恶,一切恶人都不明白,惟独智慧人能明白。 11 从除掉常献的燔祭,并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的时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 12 等到一千叁百叁十五日的,那人便为有福。 13 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份。(和合本)
这段经文涉及末世的降临与复活,并描绘了 1290天与1335天的时间周期。同时,它也描述了圣灵的复兴,届时智者将向众人传授天国的奥秘。
由于此预言具有弥赛亚意图,许多人将米迦勒(Michael)视为基督。例如,位于英国的上帝教会认为米迦勒就是基督,但否认他是天使长。米迦勒的名字意为“谁像神?”。
其推理逻辑如下:这位存在者显然对以色列负有责任。根据申命记32:8,弥赛亚作为耶和华,对以色列承担责任,这是至高神授予他的使命。因此,有人推论米迦勒必然是弥赛亚。然而,这一结论并非必然,因为米迦勒也可能是被指派协助弥赛亚管理以色列的
。从多处经文可知,米迦勒与弥赛亚皆为神的儿子。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Fourth Lateran
Council)正式宣告天使是“从无到有”(ex nihilo)被创造的,这一决定的目的,是为了否认撒旦具有永恒共存的属性,以驳斥所谓的“二元论异端”。该异端据称存在于法国南部阿尔比派(Albigensians)中的卡特里派(Cathars)
。几个世纪以来,上帝教会的多个分支都基于这一逻辑推论,然而,这一结论并未得到确凿的《圣经》证据支持。米迦勒和弥赛亚同为神的儿子,因此二者皆共享神的圣灵。见论文基督和天使长米迦勒(编号
076B2)
。
下一个先决条件是,这一事件发生在“一载
、二载、半载”之后,并且当圣民的力量被彻底摧毁时,终结才会到来。1914至1918 年间,有观点认为,《圣经》预言的1260 天已在神圣罗马帝国的 1260 年历史中应验。一些美国宗教团体认为该预言在1798年应验
,另一些则认为是在1814年。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既因对帝国历史理解不足
,亦因受“自我应验预言”心理所驱使。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始于公元590年,即教皇格列高利一世(Gregory I)发布法令之时,并最终于1850年,在教皇国(Papal States)举行公投后终结(参见 M. Martin
,《罗马教会的衰落与没落》,Secker &
Warburg,第254页及以下内容);另见第四诫命在史上守安息日上帝教会中的角色(编号170)。
这观点假设“以一年为一日”的原则适用于帝国,而未考虑“双重对应”(duality)的可能性。此外,该假设并未充分考虑“七次
”预言的完整性。《但以理书》对巴比伦的“七次”预言,是从公元前 605 年的迦基米施(Carchemish)之战起,延续至1914-1916 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时。然而,当时埃及并未遭入侵,而该预言亦涉及埃及
。以西结书28-29 谈及埃及的衰亡。关于“两臂”的预言,涉及两个各为四十年的周期,共计八十年,最终以公元前525年坎比西斯(Cambyses)入侵埃及告终。在这两个四十年周期中,埃及曾在中途复兴,而恰好“七次”之后的 1953 年,埃及共和国在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领导下宣告成立。因此,完整的时间框架实际上延续至 1996 年才结束。1996 年,原教旨主义穆斯林掌控政权,使政府几乎名存实亡。与此同时,埃及的科普特教会(Coptic Church)遭受严重迫害,以至于自 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Chalcedon)分裂以来,该教会一直在寻求与罗马教会重新合一
。然而,这些因素在此前的推论中并未被充分考虑。
近期埃及的革命,是其最终阶段的延续,这一阶段或将引发北约(NATO)干预,以遏制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所代表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势力,并占领加沙地区。
下一个假设认为,1290年和1335年涉及另一个时间框架。文本提到“那行毁坏可憎的”之建立。在公元70年圣殿被毁之前,每日祭祀就已停止。因此,从公元70年起推算但以理书第12章的时间,并得出公元 1360 年,并无实际意义。该预言被应用于1917年,其方法是用1917年减去较小的数字1290,并假定此数字代表穆斯林时代的起点(1917 –
1290 = 627)。
随后,这一年份被与伊斯兰历联系起来。然而,伊斯兰历始于希吉来(Hijra),一般认为其起点为公元622年7月15日或16日。穆斯林所采用的太阴历(lunar year),在伊斯兰历10年(即公元631年),穆罕默德在最后一次前往麦加(Becca)朝觐时,确立了以太阳年(solar base)为基础运行的历法(《古兰经》9:36及以下内容;参见《宗教与伦理百科全书》(ERE),卷三,第126页)。
公认的公历与伊斯兰历换算公式为:
伊斯兰历年份(A) - (3A ÷ 100) + 622
= 公历年份(同上)。
由此可得:
对耶路撒冷的占领,也应结合有关该时期的一些特殊说法来理解。首先,耶路撒冷于公元614年被波斯人占领。波斯国王霍斯劳二世(Chosroes II)与篡位者佛卡斯(Phocas)交战,后者谋杀了罗马皇帝莫里斯(Maurice)。莫里斯是霍斯劳的朋友和恩人。公元611年,波斯人攻占安提阿(Antioch)。随后,霍斯劳的女婿沙赫尔巴拉兹围(Sharbarz)率军围攻耶路撒冷。他的军队营中有26,000名犹太人,他们渴望摧毁基督教对耶路撒冷的统治。当耶路撒冷陷落时,90,000名基督徒遇害(见《天主教百科全书》,卷八,“耶路撒冷”条目,第359页)。犹太人被允许随意处置这座城市,但这一情况并未持续太久。公元622年,东罗马皇帝赫拉克略(Heraclius)率军横跨小亚细亚,击退波斯人,并于公元627年入侵波斯。公元628年,霍斯劳逃亡,却被其子西罗伊斯(Siroes)废黜并杀害。同年,他们以放弃所有征服地为代价寻求和平。他们撤出叙利亚和埃及,归还了从耶路撒冷掠走的所谓十字架圣物。公元629年,赫拉克略亲自来到耶路撒冷,敬拜这件圣物(同上)
。这便是天主教9月14日设立“圣十字架节”(Feast of the Exaltation of the Holy Cross)的由来。
由于犹太人的叛国行为,哈德良(Hadrian)颁布的旧法令被恢复,禁止他们进入这座城市。东正教宗主教狄奥多西(Theodosius)修复了旧有的圆形复活大殿(Anastasis)。圣殿山地区没有其他建筑。赫拉克略重建了城墙,修复了被毁坏的神龛。宗主教索弗罗尼乌斯(Sophronius,公元634-638 年在位)是下一个见证耶路撒冷被征服的人。
在哈里发阿布·巴克尔(Abu-Bakr,公元632-634 年在位)统治下,伊斯兰势力入侵叙利亚。阿布·乌拜达(Abu Ubaidah)担任军队统帅,他是圣门弟子(Ashab),公元622 年随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往麦地那(Medina)。他们先攻占博斯拉(Bosra),随后于 633 年 7 月在艾季纳丁(Ajnadain,靠近埃梅萨)击败赫拉克略。634 年,他们攻陷大马士革(Damascus),又在亚穆克(Yarmuk)战役中击败东罗马军队,最终于 636 年占领埃梅萨(Emesa)。在是否应该进攻耶路撒冷还是凯撒利亚(Caesarea)的问题上,哈里发奥马尔(Omar,634-644年在位)征询了阿里(Ali)的意见,并最终决定进军耶路撒冷。穆阿维叶·伊本·阿布·苏富扬(Mo’awiyah Ibn-Abu-Sufyan)率领
5,000
人的先锋部队率先发起攻击,随后阿布·乌拜达率领大军围城。城内驻守着大批来自叙利亚各地的难民及亚穆克战役的老兵。长达四个月的围攻中,城池每天都遭到袭击。最终,宗主教索弗罗尼乌斯(Sophronius)向阿布·乌拜达请求议和。投降条件公正且具尊严。基督徒被允许保留他们的教堂,无人被强迫改信伊斯兰教。随后,身在麦地那的哈里发奥马尔正式批准了投降条款。之后,奥马尔只骑着一匹骆驼,独自来到耶路撒冷城墙,签署投降协议,进入城内,并礼貌地与宗主教索弗罗尼乌斯交谈,讨论当地的古迹(《天主教百科全书》,同上,第
360页
)。
奥马尔拒绝在复活大殿内祷告,以免日后成为伊斯兰教毁约的借口。当时圣殿山一片荒芜,后沦为垃圾场。圣殿山上除复活大殿外
,别无建筑。奥马尔退祷之处,后人建造了一座小型清真寺,以作纪念(今奥马尔清真寺)。在穆斯林统治下,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享有对非穆斯林有神论者惯常的宽容待遇。伊斯兰教并未将耶路撒冷设为巴勒斯坦的行政中心,公元716年以前,政治中心设在吕大(Lydda),随后迁至拉姆拉(Ar-Ramal)
。尽管如此,耶路撒冷仍被视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大圣地(参见《古兰经》第17章)。
在倭马亚王朝(Umayyad)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Abd-al-Malik,684-705 年在位)统治时期,伊拉克人发动叛乱,占领了希贾兹(Hijaz)。由于穆斯林无法前往麦加和麦地那朝圣,阿卜杜勒·马利克为了
给信徒提供一个象征性的朝圣中心,开始在圣殿旧址上修建清真寺。奥马尔曾到访圣殿山,发现该地被废弃物覆盖(同上)。在世时,他曾在圣殿山上为穆斯林建造一座大型方形礼拜堂。随后,在 691 年,阿卜杜勒
·马利克在拜占庭建筑师的协助下建造了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这座建筑物至今仍矗立于圣殿山上。
由此可见,圣殿山上的最初建筑物直到636年之后才兴建,而圆顶清真寺则直到691年才落成。从 636 年起,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将圣殿山当作垃圾场。而如今被误称为“奥马尔清真寺”的圆顶清真寺,实际上坐落于旧圣殿的燔祭坛遗址之上。
将《但以理书》第 12 章的预言应用到这一时期,所得数字并不确定,而“那行毁坏可憎的”(the
abomination that makes desolate)所指之事,也无法据此归因于伊斯兰教在此地的存在。当然,若从公元前 598 年巴比伦劫掠圣殿算起,到公元 691 年
,恰好是 1,290 年。
如果从公元 637 年(伊斯兰教统治耶路撒冷开始)计算,再加上 1,290 年,所得年份应为 1927 年,而非 1917 年。若再加上 45 年,则是 1972 年。然而,这一年并未发生任何重大事件,耶路撒冷也未因此获得和平
。
因此,将这些预言解读为在 1917 年应验《但以理书》的预言,证据极为薄弱,甚至与所有已知历史,以及关于圣殿山和耶路撒冷的时间线相矛盾。事实上,这段预言似乎指向未来某个事件,即末世战争时期,在那时,圣徒必须坚持到底。届时,圣民的力量将被削弱,因此,在这预言应验之前,犹大和以色列国必先经历力量的崩溃。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迄今为止,最接近这一预言应验的事件,或许是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
重审《哈该书》
下一步是重新审视《哈该书》,深入探讨其内容。《哈该书》聚焦于圣殿的重建,并探讨百姓对此责任的态度。
,耶和华的话藉先知哈该向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说: 2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这百姓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 3 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先知哈该说: 4 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的房屋么? 5 现在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6 你们撒的种多,收的却少;你们吃,却不得饱;喝,却不得足;穿衣服,却不得暖;得工钱的,将工钱装在破漏的囊中。 7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8 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我就因此喜乐,且得荣耀。这是耶和华说的。 9 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这是为甚么呢?因为我的殿荒凉,你们各人却顾(原文是奔)自己的房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10 所以为你们的缘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产。 11 我命乾旱临到地土、山岗、五榖、新酒,和油,并地上的出产、人民
、牲畜,以及人手一切劳碌得来的。 12 那时,
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并剩下的百姓,都听从耶和华―他们 神的话和先知哈该奉耶和华―他们 神差来所说的话;百姓也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 13 耶和华的使者哈该奉耶和华差遣对百姓说:耶和华说
:我与你们同在。 14 耶和华激动犹大省长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
,并剩下之百姓的心,他们就来为万军之耶和华
―他们 神的殿做工。 15 这是在大利乌王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1章是对犹大国的恳求,呼吁他们开始修建圣殿。这个民族之所以未能得到祝福,是因为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神之上。犹大忽视神的工作,这种行为与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一预言指向末世,那么它必然指的是属灵的圣殿,即教会。预言中提到的关键人物包括犹大总督撒拉铁(Shealtiel)之子所罗巴伯(Zerubbabel),以及大祭司约萨达(Josedach)之子约书亚(Joshua)。事件发生在大流士二世统治的第二年。关于约拿神迹和神殿重建的历史(编号013)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人物均为第二圣殿重建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另见弥赛亚的家谱(编号119))。
如果这个预言指向末后的日子,那么它所谈论的必然是属灵的圣殿,以及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的预表。大祭司约书亚(Yehoshua)即弥赛亚。在《撒迦利亚书》的审判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预表如何对应耶稣基督。基督既是君王,也是祭司,成就了这两种预表。《哈该书》第一章的训诫表明,以色列民族唯有承担起弥赛亚的工作,作为神圣殿复兴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昌盛。在此之前,土地上的咒诅将持续加剧(哈该书 1:10-11)。第一次应验发生在第六个月的二十四日,这与第二圣殿的历史相符。因此,这一事件要么已发生在过去,要么将在未来以相应的反向预表再次应验。
由此可见,《哈该书》的核心在于圣殿的建造,而以色列的祝福取决于这一行动。因此
,第二章的事件必然是在第一章所述事件之后。第六个月二十四日标志着神殿工程的启动。正如上文所述,第二章的叙述始于第七个月二十一日,即住棚节的最后一天。而“最后的伟大日”(The Last Great Day)则是节期的第八天。另见论文哈该书评述(编号021j)。
圣殿的献殿仪式仿佛暗示这座圣殿比所罗门的圣殿更伟大,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事实上
,但以理书9:25-27的预言表明,圣殿的建造将历经七十个七的年数。毫无疑问,无论是第二圣殿还是希律的重建,都远不能与所罗门的圣殿相比。这里所提到的圣殿,实际上是预表弥赛亚统治下的属灵圣殿,并借此对比实体圣殿和旧约之约。耶和华的灵要与祂的子民同在,而这直到教会建立后才成为永久的现实。哈该书 2:6 在希伯来书 12:26-27 中被引用,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希伯来书 12:26-27 26 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
,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27 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
,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
这是弥赛亚发出的直接警告,明确指出这段预言关乎天地的最终震动,使那些不可震动的事物得以存留。这场震动始于神的殿,即教会,它是 naos,也就是至圣所(哥林多前书 3:17)。因此,让我们感恩神,因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希伯来书 12:28)。
这一时间框架涉及末世战争与弥赛亚的再临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称为“文明的伟大战争”,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正是世界终结的时刻。而在预言中,1914至1916年被视为“七倍时期”的完成,该周期起始于尼布甲尼撒王(Nebuchadnezzar)的统治,以公元前605年的迦基米施(Carchemish)战役为起点。然而,完整的2520年周期实际上在1916年结束,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战役。末世战争确实自此爆发,但其持续时间远超预期,而该预言也必然涉及弥赛亚统治下的复兴。基斯流月二十四日(即第九月)关乎圣洁与不洁的问题(哈该书2:10-14)。当时,这个民族被视为不洁,而从这一天起,它将被洁净,脱离污秽。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圣殿中一块块石头的安放。从那天起,圣殿的根基便开始奠定,主将在建造圣殿的过程中逐一安放石头。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指物质上的建造,而是象征国家的属灵转变。随着圣殿由“活石”建造完成,国家的祝福也将随之而来。正因如此,大屠杀(Holocaust)才会发生,因为这个民族尚未归向神,主的祝福尚未降临。在犹大和以色列彻底悔改,并从罪中得洁净之前,他们仍将经历更多的战争与灾难。
结论
希勒尔历法(Hillel calendar)既无法通过神的圣言来证明其合理性,也无法通过扭曲历史事实以符合预言的方式获得支持。神的圣言的托管者是蒙选者,他们既是神奥秘的管家,也是naos(圣殿),即至圣所。Naos既是神的圣殿,也是神的圣言之所,因此,他们自身也是神的圣言的承载者,因他们持守预言之灵。主教及牧师一同被安置在避难城,以确保其安全,并接受再教育。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