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基督教会

编号 218B

 

 

 

 

全球变暖:历史周期

 

(版本 3.0 20090718-20140917-20151012-20200117)

现代政治对碳排放的狂热不仅掩盖了全球变暖周期的真实科学和历史,实际上不过是出于社会操控目的的政治骗局。数千年来,地球每隔一千年就会经历全球变暖与冰河时期的循环。

 

 

 

上帝的基督教会

邮政信箱 369,奥丁ACT2606,澳大利亚

 

 

电子邮件: secretary@ccg.org

 

 

 

(版权所有 © 2009, 2014, 2015, 2020  Wade Cox)

(翻译 2025)

 

 

本文只可在未经任何删改的情形下允许自由复制和散发。出版者的名字和地址以及版权通告必须包含在内。不可对收得散发副本者索取费用。在评论性文章和论述中所作的简短引述不侵犯版权。

 

从互联网页可取得此文:
http://www.logon.org and http://www.ccg.org

 

 


全球变暖:历史周期

 


要理解全球变暖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上的气候模式。

 

例如,一千多年前,当丹麦人定居格陵兰时

,那里的冰层远比现在少得多。但我们需要追溯得更远。

 

许多世纪前,地球的倾斜轴与现在不同。如今,人们已经承认,地球的轴线以大约226百年的周期发生旋转。地磁极也曾规律性地朝不同方向移动,这一点在历史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验证。

 

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气候呢?

 

当地轴倾斜使南半球远离太阳时,非洲的降水量增加,因此非洲、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曾有更多的淡水湖。这也解释了1513年的皮里·赖斯地图(该地图源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古代地图,该图书馆在公元七世纪被穆斯林焚毁)显示非洲曾有众多河流和湖泊,而如今这些地方却只剩下洼地和沙漠。(参见 Cyrus Gordon,《哥伦布之前》,Turnstone Press Ltd1972 年,第 71-73 页)。

 

变化因素:

 

.地球轴心的旋转

 

厄尔尼诺/拉尼娜效应:通过太平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产生影响。

 

灾难性事件:

仅举几例。

 

海平面波动的原因:

 

2. 太阳活动

 

周期性规律

太阳活动呈11.1年的周期性变化,该周 期将在2012年达到峰值。

 

此外,地球大约每1千年发生一次温暖期循环,使全球温度上升约22.5°C,并持续至少46个世纪。

 

温暖期之后,通常会进入寒冷期,其温度下降的幅度取决于太阳活动的强弱。

 

最近一次显著的寒冷期是1450年开始的小冰期(Little Ice Age)。再往前的一个周期被称为邦德周期(Bond Cycle

),这一气候变动不仅引发了黑暗时代(Dark Ages),还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超过7英尺。

 

另一个重要的气候周期是德弗里斯周期(de Vries Cycle),约每210年发生一次。

 

德弗里斯周期(de Vries Cycle

更多内容可参考:http://www.co2science.org/articles/VII/N23/EDIT.php

 

邦德周期(Bond Cycle

可参考著作《地球不可阻挡的1500年气候循环的物理证据》(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Earth’s Unstoppable 1,500-Year Climate Cycle

 

实际上,该周期并非现在所声称的1500年,而是1000年。每1000年交替发生一次温暖期和冰期,各持续约500年。错误在于将极地冰盖中的冰层误认为是每年的沉积层,而不是季节性波动的结果。

 

公元800年至1250年及约1450年左右:中世纪温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

 

有确凿证据表明,在1434年之前,中国人认为夏季航行穿越北极进入大西洋是正常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一直持续到1250年,甚至可能持续到1434年。当时,中国海军通过苏伊士和尼罗河-苏伊士运河访问欧洲,并航行至意大利佛罗伦萨,与美第奇家族(De Medici

)进行了交流。许多欧洲人使用了他们的发明和地图。

 

约公元9501100年中世纪温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最温暖的阶段。

 

英国历史时期

 

更多参考:维基百科 - 黑暗时代

 

***************

 

20149月更新
2014
年,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自记录开始以来的最高水平。
来源:http://www.abc.net.au/news/2014-09-14/record-coverage-of-antarctic-sea-ice/5742668

 

*************

201510月更新

 

珀斯电气工程师的发现或将改写气候变化辩论

2015104 | 米兰达·戴维恩 | 珀斯今日报

 

在下个月即将召开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珀斯电气工程师大卫·埃文斯博士(Dr. David Evans)的一项数学发现,或将彻底改写全球气候变化辩论。

 

拥有应用数学六个学位的气候建模师埃文斯博士,曾供职于澳大利亚政府温室办公室(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他深入剖析了支撑所有气候科学的基础气候模型。

 

他发现,虽然该模型的底层物理原理是正确的,但其应用方式存在错误。

 

修正两处关键错误后,他的新模型显示,气候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度远低于此前估计。

 

他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高估了未来全球变暖的程度,其预测值可能比实际情况高出多达10倍。

 

二氧化碳确实有影响,但其影响力只有IPCC所说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二氧化碳并非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其“贡献”不足20%

 

埃文斯博士称,他的发现本应改变世界

 

政治阻力巨大,他说。

 

他的研究解释了为何IPCC的气候模型均无法反映实测温度。这些模型未能预测到全球变暖长达18年的停滞。

 

气候模型的架构本身就是错误的。二氧化碳的影响微乎其微,气候主要由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驱动。

 

此外,这个自1896年沿用至今的传统气候模型还有其他问题。

 

尽管气候学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预测气温将随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但过去五十万年的记录并非如此。

 

因此,新的改进后的气候模型表明,二氧化碳并非近期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真正的元凶是什么?

 

埃文斯博士认为,太阳活动,即他所说的反照率调制Albedo Modulation),即太阳辐射反射率的变化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

 

他预测,全球气温将在2017年至2021年之间开始显著下降,2020年代将下降约0.3,部分科学家甚至预测2030年代将出现小冰河期。

 

若埃文斯博士的理论成立,他便能证明二氧化碳理论的谬误,并击破气候危机论。他的研究将能解释为何气候学家的末日预言与实测温度不符。

 

我花了多年时间才弄明白这一点,但最终找到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可以调和气候学家坚持认为二氧化碳是一个大问题的观点,与实测数据表明其影响远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大的矛盾。

 

埃文斯博士是傅里叶分析(Fourier Analysis)和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方面的专家,拥有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两个硕士学位,以及悉尼大学工程学士学位(荣获大学金奖)、理学学士学位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

 

他一直在其妻乔·诺瓦(Jo Nova)的气候怀疑论博客上连载博文,介绍其研究成果。

 

他的系列博文已过半,上周五发布了第八篇,题为《将斯特凡-玻尔兹曼定律应用于地球》Applying the Stefan-Boltzmann Law to Earth

 

当整个系列完成后,他的研究成果将以两篇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这两篇论文目前正在接受同行评审。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其中包含了一些需要人们适应的新概念。

 

你在这里最先听到这个消息

 

http://www.perthnow.com.au/news/opinion/miranda-devine-perth-electrical-engineers-discovery-will-change-climate-change-debate/news-story/d1fe0f22a737e8d67e75a5014d0519c6

 

******************

 

南北极冰层增长,全球变暖理论瓦解

作者:亚历克斯·纽曼 (Alex Newman

2014915日,星期一

 

在南半球,南极的海冰覆盖面积刚刚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目前的冰层范围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在北极,全球变暖理论的支持者过去几年一直将公众的关注点引向当地冰层的减少。然而,科学家指出

2014年北极海冰的融化程度低于长期平均水平。此外,全球气温在过去近18年中基本保持稳定,这与联合国模型预测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导致气温升高的说法相悖。

 

当然,这对人类来说是好消息——或许可以不必再推行碳税或修建末日避难所了!然而

,随着全球变暖理论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崩溃

,这些新情况无疑给联合国及其成员国政府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月底,气候领域的权威人士将在纽约会晤,试图在近二十年全球气温未见明显上升、南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创下历史新高,以及公众对支撑气候变化论调的所谓科学基础日益质疑的背景下,达成新的国际气候协议。

 

正如《新美国人》杂志上月报道,几乎所有气候理论家此前提出的可验证预测——无论是几十年前的全球降温论者,还是近年来的全球变暖论者——都被事实证明是惊人地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实际情况甚至与预测完全相反。而在南极,全球变暖的灾难性悲观预测被证明最为离谱,因为这里的海冰覆盖面积持续打破之前的纪录。在过去三年中,每年的南极海冰覆盖面积都创下新的历史高点。

 

最新数据显示,南极周围的海冰覆盖面积已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南极大陆周围的冰冻海域面积约为2千万平方公里,比去年历史最高纪录增加约17万平方公里,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高出超过120万平方公里。

 

这是我们卫星观测到的前所未有的海冰覆盖面积,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气象学家兼海冰专家扬·利瑟(Jan Lieser)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表示

“35年前,我们才开始利用卫星可靠地监测海冰的二维覆盖面积,而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广阔的冰层,其面积约为南极大陆的两倍,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三倍

 

尽管此前的全球暖化理论预测海冰面积会减少,而不是增加,但一些气候危机鼓吹者却荒谬地试图将这一创纪录的海冰增长归咎于全球暖化。事实上,在一番离奇的努力中,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Antarctic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RC)主任托尼·沃比(Tony Worby)试图将臭氧层损耗大气变暖归咎于海冰的大规模增长。然而,这一说法与全球暖化支持者此前的预测自相矛盾,因为他们曾坚称,气温上升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海冰减少。

 

然而,沃比的说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全球气温观测数据清楚地表明,过去约18年间全球气温并未上升,这一事实与联合国所依赖的气候模型完全不符。联合国正是借助这些模型来合理化全球气候恐慌、征收碳税、实施能源配给、大规模财富转移等政策

。面对所谓的全球变暖停滞现象,气候危机鼓吹者已经提出了数十种解释,据估计多达50种。其中,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一种说法,海洋吞噬了全球变暖,因缺乏可观察的证据,而常被批评者讥讽。

 

然而,那些未受政府资助、无需迎合气候恐慌论的科学家和专家指出,现有观测数据清楚地表明,所谓人为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以及气候产业极力推崇的气候模型并不准确。事实上,不少气候专家甚至警告,全球可能正快速步入一个长期降温期,其影响或将极为严重——尤其是如果全球暖化论者成功以遏制并不存在的变暖为借口,打压能源和粮食生产,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同样,针对南极冰层的快速扩张,一些顽固的气候危言耸听者和变暖宣传者(自诩为

记者近日炒作起南极冰盖中一块相对微小的区域,声称该区域可能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崩解入海。然而,许多独立科学家和专家迅速拆穿了这场恐慌言论,指出这几乎肯定是自然现象,根本不足为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队气候科学家本想前往南极亲眼见证冰层如何消融,结果却被创纪录的厚冰困住了——而且还是在夏季!最终,为了解救这些陷入窘境的变暖论者,不仅耗费了数百万纳税人的钱,还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制造出巨量二氧化碳排放,可谓讽刺至极。

 

此外,为了转移公众对南半球极地冰层扩张的关注,变暖论者想出了另一招——大肆炒作北极的变化。然而,这一策略现在恐怕很难再让人信服了。批评者常嘲讽这场变暖运动宛如一个邪教,不顾事实,死守信仰,更别提曾经震惊世界的气候门丑闻了。要想继续若无其事地忽悠下去,恐怕得有足够厚的脸皮才行。

 

德国教授兼环境专家弗里茨·瓦伦霍尔特(Fritz Vahrenholt解释道在经历了 20072012年间极高的冰层融化率后,这一趋势在2013年出现了逆转,尤其是 2014

,融化量甚至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他补充道,北大西洋的热含量也在急剧下降。换句话说:所谓的21世纪气候灾难并未上演

 

几十年前,《新闻周刊》曾报道,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变冷,北极冰层迅速增长,甚至有科学家提出用黑色烟尘融化极地冰盖。幸运的是,更冷静、理性的判断最终占了上风。近年来,气候权威阿尔

·戈尔(Al Gore曾多次预测,如今整个北极冰盖应已消失。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前的冰盖面积远大于他当年做出这些已被推翻的预测时的水平。

 

当然,许多联合国官僚,其中不少人依赖长期炒作气候恐慌以谋取利益,仍然对其理论正在瓦解的事实自欺欺人。例如,在上周与记者的通话中,联合国气候团队主任塞尔温·哈特(Selwin Hart)声称,即将在纽约召开的全球变暖峰会将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式的重大转折点。他或许说对了

,但可能并非他所期望的那种方式。哈特补充道,这场峰会旨在让气候恐慌论重新成为国际议程的优先事项,然而,多位重要的世界领导人将缺席此次会议。

 

与此同时,在美国,证据不断推翻气候极端论者的预测,民意调查也一再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不认同联合国关于人为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然而,正如联合国一样,奥巴马仍然将这些已被推翻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甚至宣称要拯救人类,使其免于“碳罪”,并绕过美国参议院和宪法,强行推行全球性的气候制度。尽管立法者誓言阻止这一计划,但白宫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此事

,仍然未知数。即便在连民主党掌控国会时仍未能推动成功,如今美国环保署(EPA)正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行奥巴马的反二氧化碳政策

 

驳斥联合国全球变暖理论的证据正不断堆积

,无论是地球两极,还是世界各地。气候极端论者试图在明年巴黎联合国峰会上将全人类束缚于“气候”制度,而这一目标如今正变得愈发艰难然而,为了保护公众——尤其是贫困群体——免受这一全球计划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美国人必须继续揭露支撑这场“气候骗局”的无稽恐慌言论。如今,已有无数科学家公开将其称为气候骗局

 

亚历克斯·纽曼(Alex Newman《新美国》The New American)的特约记者,报道经济、教育、政治等领域。可通过邮箱 anewman@thenewamerican.com联系他。关注他的推特:@ALEXNEWMAN_JOU

 

 

 

 

相关文章:

 

 

 


 

 

 

 

 

 

 

 

 

 

 

 

 

 

 

 

 

 

 

 

 

 

 

 

太阳活动

Δ14C(数值越高对应太阳活动越低)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图。改编自 Feynman 的图表,Feynman 将此关系归因于 Stuiver Braziunas (1988) 的研究。

 

 

 

 

降雨量

 

http://www.theaustralian.news.com.au/story/0,,25673679-7583,00.html?from=public_rss

 

污染可能会导致降雨量减少,但温室气体排放不会。水滴的形成取决于大气中的颗粒物,而非温室气体排放或全球变暖。

 

如果南极进一步倾斜远离太阳,南半球的湿度可能会增加。

 

 

 

 

 

 

 

 

 

 

Piri-Reis-Map.jpg

 

 

 


历史表明,极地位移曾多次发生,最近一次距今不到一万年。最新的科学发现证实,南极洲被冰雪覆盖的时间不足一万年。过去,人们曾认为封存在3公里厚冰芯样本中的冰雪/融化/冻结循环是年轮,据此推测南极冰层已有17.5万年的历史。然而,来自格陵兰岛的证据却推翻了这一观点。二战期间(1942年)迫降在格陵兰岛的美国失落中队飞机1986年被发现时已深埋于267英尺(约81米)的冰雪之下。这意味着,在当前变暖期,每年的积雪和冰层增加超过6英尺(约2米)。按此推算,2333年前,格陵兰岛除冰川外的区域可能是无冰的,甚至在罗马暖期之前就已如此。打捞失落中队飞机时钻探出的冰层中,发现了数百个类似南极洲年轮的冻融循环。如今,我们已知这些环状结构并非真正的年轮,而只是冻结/融化周期的记录——这种循环在一年内可多次发生,甚至在一天之内可能多次发生!

 

冰盖很可能在黑暗冰期(the Dark Ice Age

)迅速形成,并在中世纪暖期融化,仅冰川。我们已知,格陵兰岛在公元十至十四世纪曾有人耕种,后来,这些定居者与爱斯基摩人融合,并世代生活在那里。

 

据报道,斯泰普尔顿的小屋在被挖掘出来时

,深埋于约90英尺(约27米)的冰雪之下

。按照每年积雪一英尺的速度计算,整个冰盖的形成时间仅约一万年。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南极西部盆地的冰层远远不及此

 

地质学家发现,秘鲁的的喀喀湖湖床(Lake Titicaca)约在[据称]一万年前发生了30度的倾斜变化。而圣经记载,大洪水发生于公元前2348年。

 

此外,有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可能象征着一个早于埃及法老时代的高度文明。相比其他石质遗迹,它的雨水侵蚀痕迹更为显著,表明曾经历过更多降雨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过去几千年间发生过多次极地位移。格陵兰岛的冰盖厚度在1.33公里之间,而南极洲的冰盖则厚达3公里,且这些冰盖均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冰盖可能在不到一千年内形成,甚至可能是在1450年之后才开始积累。此外,由于冰芯样本受压力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即便在修正后的理论框架内,对冰河时代的估算仍可能相差4000多年。

 

一些科学家认为,尽管存在全球变暖,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和冰盖仍在继续累积。另一些人则认为,极地的水下火山活动可能会融化冰架。许多研究者声称,地球的磁场正在减弱,可能预示着即将发生极移。新的证据表明,太阳耀斑与地球磁场之间的联系比此前认为的更加直接且紧密。一场新的大规模太阳耀斑预计将在2012年席卷地球。科学界对邦德周期(Bond cycle)的理解存在错误,因此误判未来将进入冰期,而非温暖期。

 

共有1.7万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反对《京都议定书》的请愿书,并敦促各国政府为不可避免的地球变化做好准备,因为这些变化是由超出人类控制的自然力量所驱动(详情见www.iceagenow.com)。据称,所有这些证据支持查尔斯·哈普古德(Charles Hapgood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得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支持,并由卡尔.彼得森(Carl Peterson《地球变化》一书中进一步完善。然而,我们知道邦德周期并非每1500年发生一次,而是每1000年发生一次。科学家们对冰冻-融化周期的假设存在误差。

 

我们确实知道,随着冰盖的融化,以下情况将会发生:

 

北大西洋暖流将停滞,英国群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欧地区在短期内将出现降温。苏格兰甚至可能会像诺查丹玛斯(Nostradamus)所预言的那样进入冰封状态。

 

然而,根据皮里·赖斯(Piri Reis)地图显示,英国群岛上一次被冰封的时间大约在40005000年前。

 

火山活动正在加剧,并影响海洋作业以及海水的能见度。

 

科学界已认识到,地球地壳在埃塞俄比亚裂谷系统、红海裂谷,以及延伸至约旦河谷断层的黎巴嫩-反黎巴嫩裂谷处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这是一个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交界处的三重断层系统。

 

阿拉伯板块正以比非洲板块更快的速度向北偏东北方向移动,从而导致地震频发。

 

《圣经》记载,基督再来时,橄榄山将裂开,形成长达66公里的山谷,埃及海域的舌状部分也将被摧毁。

 

相关板块活动的信息已展示在附带的幻灯片和示意图中。

 

每次板块活动都会引发地壳抬升,并可能导致火山喷发,从而引发局部升温和重金属污染物的释放。随着这些地质活动的加剧,红藻大量繁殖的现象也增多

鱼类大量死亡,海啸发生的频率也将提高。

 

据称,约10.5万年前,夏威夷发生的大规模陆地滑坡曾引发海啸,对澳大利亚东海岸造成了严重破坏。大约600年前

,一颗彗星撞击塔斯曼地区,再次摧毁了澳大利亚东海岸。

 

目前,一系列板块活动已经迫在眉睫。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已经到了坍塌的临界点

,可能会摧毁墨西哥海岸及太平洋沿岸的大片区域。

 

穿过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断层已经到了坍塌的临界点。

 

新西兰断层的坍塌已迫在眉睫,并可能波及澳大利亚东海岸。

 

过去二十年来,夏威夷地区一直在形成新的陆地滑坡。

 

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凹陷地区活动频繁。(贝加尔湖蕴藏着全球约20%的淡水)。

 

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正在逐步弱化,索马里板块可能形成新的岛屿系统。同时,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洼地三角区沿东非大裂谷系统向南延伸,可能形成一个内陆海,该裂谷系统一直延伸至莫桑比克(Mozambique)。

 

西奈半岛将逐步移入红海,死海转换断层将发生左向横移,并在橄榄山地区导致约旦河西岸大片区域的断裂分离。

 

极地漂移正在进行中。

 

磁北极正从加拿大向西伯利亚移动。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实际上会向北移动。如果磁极永久性地移动到西伯利亚并位于陆地上,海平面可能会下降,具体取决于其最终位置。

 

亚洲大陆将经历大规模地质变动。

 

上一次极地移动时,西伯利亚的猛犸象被冻结,嘴里还含着温带的草类。至今,我们仍能挖掘出它们的冰冻遗骸。

 

************

研究论文:

http://www.ccg.org/english/s/p218.html

http://www.ccg.org/english/s/pB5.html

http://www.ccg.org/english/s/B9.html

 

其他网站:

http://www.history.com/marquee.do?content_type=Marquee_Generic&content_type_id=53131&display_order=2&marquee_id=53127

 

http://www.google.com.au/search?q=dark+ages&hl=en&tbs=tl:1&tbo=1&ei=VFxNStyYCMrelAf22digBQ&sa=X&oi=timeline_result&ct=title&resnum=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k_Ages

 

http://hypertextbook.com/facts/2000/EmmanuelleStJean.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Highjump

 

附录 A

铁器时代暖期与罗马暖期

20世纪,鼓吹进化论的观点变得流行。而在此前的数百年里,人们曾主张太阳绕地球旋转,甚至因为伽利略提出地球绕太阳旋转而将其视为异端。他之所以至今仍被视为异端,是因为他从未正式撤回自己的理论

,而后来被宣布为绝对无误的教皇曾裁定他为异端。因此,若要承认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就必须承认教皇是会犯错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世界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如此软弱无能,既无法挑战世界进化论科学家和宗教权威,也不敢反驳那些因惧怕教会势力而歪曲历史的历史学家们。教会势力掌控着当时的大学

 

某些宗教机构所坚持的科学谬误显而易见,却因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始终未受质疑。其中,创造论与进化论(编号B9之争尤为典型,我们早在 2007 年和 2008 年便已对此提出批评。

 

世界上流传着一个极大的谬论,即东西半球的土地被划分给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罗马天主教强国。这一谬论的存在,是为了合理化北美和南美归属欧洲列强的说法。澳大利亚被宣称为无主之地terra nullius),只是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无法战胜英国,而欧洲各国也乐于接受这一说法,以便将澳大利亚纳入其殖民体系。

 

另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在哥伦布之前,欧洲或亚洲的文明从未跨越大西洋。然而,我们掌握了清晰而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跨越大西洋。

 

历史和《圣经》的记载表明,中东诸国在数千年前便已航行绕过非洲,前往中国、亚洲乃至澳大利亚。同样,正如前文所述,他们也曾远航至美洲。

 

如今的DNA研究已确凿表明,C3蒙古人经由阿拉斯加迁入加拿大,南下成为纳德内人、阿帕奇人和玛雅人的祖先。此外,西藏人和日本人则携带Hg DHg O基因。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主要源自HG C4aC4b,并受凯尔特人Rx R1祖先的影响,其中部分群体还含有腓尼基人的Hg I基因。毛利人和太平洋岛民则属于Hg C2Hg 5基因群(另见万民的遗传根源(编号265

 

通过DNA测试,我们发现,津巴布韦林波波河(Limpopo River)沿岸的伦巴(Lemba)部落是定居在津巴布韦的犹太人,他们在那里建造了石头城市。他们与非洲女性通婚,肤色变为黑色,但他们的YDNA仍保留犹太人的特征。他们的布巴(Buba)氏族属于利未人(Levite),祭司则是亚伦后裔的祭司。笔者与我们的牧师在比勒陀利亚(Pretoria)大学采访了南非学者马格德尔·勒·鲁克斯(Magdel Le Roux)教授。她原计划回访伦巴部落,以进一步研究他们所遵循的基于合朔的圣殿历法,但由于穆加贝政权的阻碍,研究工作未能继续。伦巴部落似乎自公元70年犹太人流散以来,便一直遵守CCG圣殿历法。

 

作者曾参观开罗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图坦卡蒙墓出土文物中,有各种用于狩猎和仪式的飞旋镖,这些飞旋镖的形态与澳大利亚的同类极为相似。

 

当伊德里斯(Idriess)撰写《默里的鼓声》(Drums of Mer)时,他记录了默里岛(Mer Murray Island)佐戈勒祭司洞穴(Cave of the Zogo Priests)中发现的埃及象牙雕刻文物,这些文物在他访问时仍然存在。他还记录了洞穴中的西班牙盔甲。此外,澳大利亚北部的猴面包树(Baobab)与非洲的同类植物极为相似,似乎是由一方引入另一方的。

 

塞勒斯·H·戈登(Cyrus H. Gordon)教授在《哥伦布之前:古代美洲与旧世界之间的联系》(Before Columbus: Links Between the Old World and Ancient AmericaTouchstone Press1971年、1972年)一书中详细探讨了这一历史,并引用了《古代海洋之王的地图:冰河时期先进文明的证据》(Maps of the Ancient Sea Kings: Evidence of Advanced Civilization in the Ice Age,参见1973年重印版,Turnstone Press)。

 

在戈登的著作第2233页之间,展示了刻有非洲、中东、亚洲以及北美洲人像的雕塑作品。其中许多取自亚历山大··武特瑙(Alexander von Wuthenau)的著作《前哥

伦布时期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陶器艺术》(The Art of Terracotta Pottery in Pre-Columbian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纽约皇冠出版社,1970年)。戈登证明,在美国东北部直至弗吉尼亚州的时间轴上,发现的罗马铭文可以追溯至公元二世纪之前

,因为其书写风格采用的是二世纪之前的形式,其中数字的古罗马写法不是IX,而是更早期的VIIII

 

同样,中世纪暖期的考古证据表明,公元10世纪,维京人驾驶长船(Longships)往返于格陵兰岛。多年前在加拿大,以及在过去十年间,我们曾在田纳西州的一条流入密西西比河的河流中发现了维京长船的遗迹。这些遗迹表明,维京人曾沿该河航行,探索文兰德(Vinland)及当地的美洲文明。

 

南美洲和中美洲博物馆中收藏的许多雕刻品与中东地区的重要人物形象十分相似。其中许多作品描绘的是罗马人和中国人,且往往分别位于船首斜桅的两侧。戈登发表的诸多考古发现对中东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田纳西州的蝙蝠溪(Bat Creek)发现了古代铭文。此外,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1932年)、霍普金斯维尔(1967年)和克莱城(1952年),曾发现公元2世纪初犹太人巴·科赫巴(Bar Kokhba)起义时期的银币(参见戈登,《蝙蝠溪后记》,第十一章,第175-179页)。海伍德(Haywood)在《田纳西州的自然与土著历史》中确认了安东尼王朝(Antonines)及康莫德斯(Commodus)时期的罗马硬币。此外,在墨西哥卡利克斯特拉瓦卡(Calixtlahuaca)的一座金字塔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尊可追溯至公元200年左右的罗马人头像(戈登,第四章,第68-69页)。蝙蝠溪石(Bat Creek Stone)最初被认为属于美洲印第安切罗基人,因为其埋葬方式与古代希伯来人的葬仪形式相似。当时人们误以为它是古切罗基语Cherokee,因此试图倒置解读。然而,芝加哥的专利律师亨丽埃特·默茨(Henriette Mertz)将其翻转至正确方向,并认出其为腓尼基线性B文字,且成功解读(戈登,同上,第182-185 页)。第196页列出了普通书写体以及《库姆兰教规手册》(The Qumran Manual of Discipline)中已识别的古希伯来字母形式。该文本于1964年由约瑟夫·科里·阿尤布(Joseph Corey Ayoob)以正确方向出版,而他早在1950年便从斯特朗博士处获得了相关信息。文本“LYHWD”应正确解读为犹大联邦YHWD),这一用法自阿契美尼德(Achaemenian)时期以来便已存在(同上,第182页)。

 

戈登的著作中刊载了1513年的皮里·赖斯(Piri Reis)地图(第70—76页),该地图精准地展现了非洲、南美洲及南极洲的经纬度关系,是关于大西洋制图的重要文献之一。这张地图由奥斯曼帝国海军于1513年为皮里·赖斯上将出版,其副本据称来源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穆斯林焚毁这座图书馆后

,原件被送往哈里发国,并最终收藏于伊斯坦布尔。在1513年,人们尚无法复制这张地图,更无法绘制西南极盆地的地形图。直到20世纪70年代,借助卫星技术,人们才得以测绘该地区。因此,该盆地的地图很可能是在南极冰盖融化的温暖时期绘制的,或许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温暖期”,当时这幅地图被存放于图书馆中;也可能是在更早的“铁器时代温暖期”完成。此外,也有证据表明,早在铁器时代温暖期,大卫王便从伊比利亚(今西班牙南部)的腓尼基港口他施(Tarshish)和埃拉特(Eilat)出发进行远航探索。为了验证跨大西洋迁徙的可能性,柏林博物馆的馆长对馆藏木乃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木乃伊可追溯至公元前10世纪。博物馆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木乃伊的毛发样本均含有可卡因和烟草残留物。随后,大英博物馆也对其馆藏木乃伊进行了检测,试图推翻这一结论。虽然他们的样本中未检测出可卡因成分,但所有木乃伊均显示出烟草的痕迹。这一发现令科学界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早在公元前10世纪,埃及及中东地区可能已与美洲存在联系。此外,古代以色列曾通过奥菲尔(Ophir)的“金楔”进行贸易,至少表明他们曾与南部非洲甚至更遥远的地区有商业往来。

 

铁器时代温暖期似乎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火山喷发引发的气候剧变所致。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该时期的时间框架,我们可以参考历史时间表(编号272

 

泰拉火山(Thera)喷发引发了地中海地区的剧烈火山活动,并导致佩里塞特人(Pereset)或“海人”(Sea People)向地中海迁徙。这些人后来成为《圣经》中所记载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s)。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地震和土地破坏终结了青铜时代,削弱了当时掌控青铜及其他资源生产的主要城市的霸权。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亚摩利人(Amorites)和赫梯人(Hittites)牧羊人国王的崛起,同时也见证了埃及阿摩司人(Ahmosids)的统治——他们是赫梯人在埃及的一个分支。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场地震导致了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的形成。因此,大西洋地图上所记录的部分陆地

,很可能是在这场地震发生之前仍然存在的

 

出埃及记由此开启,中东地区进入了一段重大动荡时期,以色列人的漂泊旅程也随之展开。

 

公元前1448/7年 出埃及。距《创世记》 12:4 记载的430年,距《创世记》21:10 记载的400年。
同年,会幕建立。以色列民本应进入应许之地
公元前1424
公元前1408年 米利暗、亚伦和摩西去世。
公元前1408年 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
公元前1403耶和华的战争结束(《约书亚记14:6-15)。迦勒85岁。约书亚将领导权移交给以利亚撒。
公元前1396年 约书亚去世(享年110

)。
公元前1396俄陀聂攻击基列西弗。
公元前1388年 第一次压迫:美索不达米亚统治以色列长达 8 年。
公元前1374
公元前1349俄陀聂去世
第二次奴役:摩押统治以色列 18 年。
公元前1332年 以笏兴起。
国中太平80(七十士译本记载,以笏担任士师直至去世)。
公元前1324
公元前1253第三次压迫:以笏去世后,迦南在耶宾统治下持续了20
公元前1274
公元前1243-1234底波拉和巴拉在压迫下兴起。西西拉被杀,但耶宾仍然掌权。他们成功镇压迦南,并在其统治下经历了40年的和平时期。
公元前1224
大约在公元前1203年 第四次奴役:米甸人统治以色列长达7
大约在公元前1199年 基甸兴起成为士师。米甸人逐渐被驱逐,持续7年。其后,基甸继续统治,总计40年。
公元前1174
公元前1160年 亚比米勒篡位3年,与陀拉担任士师的前3年任期重叠,因为这是篡位行为。
公元前1160年 陀拉担任士师23年。
公元前1157睚珥在基列担任士师长达22年,但其中18年基列地受约旦河东外族的侵扰,实际在以色列掌权仅4年(《士师记》 10:8)。
公元前1153耶弗他担任士师6年。
公元前1148年 以比赞担任士师7年。
公元前1142年 以伦担任士师10年。
公元前1133年 押顿担任士师8年。
公元前1124 第五次压迫:非利士人统治以色列40年。
公元前1110年 参孙担任士师20年。
公元前1090年 以利担任士师40年(去世时98岁)。
公元前1074
公元前1051年 扫罗登基

撒母耳担任士师40[其职分跨越了以利和扫罗的统治时期]。
公元前1024
公元前1020宗教改革(《撒母耳记上》7章)。
公元前1012/11年 大卫开始统治以色列。

 

特洛伊(Troy),赫梯帝国西部的威鲁西亚之都(Wilusia of the Western Hittites

),在以利统治末年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054年被毁灭。米甸被驱逐后,非利士人似乎在黎凡特地区取得了霸权。这段历史极为重要。

 

 

q